北京 | 上海 | 天津 | 重慶 | 河北 | 山西 | 內蒙古 | 遼寧 | 吉林 | 江蘇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東 | 河南 | 湖北
                      湖南 | 廣東 | 廣西 | 海南 | 四川 | 黑龍江 | 貴州 | 云南 | 西藏 | 陜西 | 甘肅 | 青海 | 寧夏 | 新疆 | 香港 | 澳門 | 臺灣
                     鄭州市 | 開封市 | 洛陽市 | 平頂山市 | 安陽市 | 焦作市 | 鶴壁市 | 新鄉市 | 濮陽市 | 許昌市 | 漯河市 | 三門峽市 | 南陽市
                     商丘市 | 信陽市 | 周口市 | 駐馬店市 | 濟源市
                  洛陽市的景區景點
                     

                  首頁 >> 河南 >> 洛陽市
                  區號:0379
                  郵編:471000
                  面積:15208平方公里
                  人口:654.4萬人
                  政府駐地:洛龍區
                  位置:位于河南省西部、黃河南岸
                  行政區劃:轄6個區、1個縣級市、8個縣
                   

                  地區概況

                    洛陽,位于河南省西部、黃河南岸,由周公營建,建于公元前12世紀,是八大古都和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被命名為“神都”的城市,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和“感動世界的中國品牌城市”。洛陽因地處古洛水之北岸而得名,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洛陽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地處東經111.8’至112.59’,北緯33.35' 至35.05'之間。位處亞歐大陸橋東段,橫跨黃河中游兩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稱。

                    洛陽是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側丝诼尻柸丝657萬人(2009年)。全市共有46個民族成份,其中漢族人口約占全市總人口的98.8%, 其他少數民族約占全市總人口的1.2%,其中超過1000 人的民族有回族、滿族和蒙古族。少數民族以回族為主,近6萬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80%以上。

                  行政區劃

                    洛陽市轄6個區、1個縣級市、8個縣。面積15208平方公里。人口654.4萬。
                    洛龍區 面積244平方千米,人口33萬人。轄1個街道、9個鎮、1個鄉。
                    澗西區 面積90平方千米,人口43萬人。轄11個街道、2個鄉。
                    西工區 面積55平方千米,人口33萬人。轄8個街道、2個鄉。
                    老城區 面積56.7平方千米,人口13.5萬人。轄7個街道、1個鎮。
                    吉利區 面積80平方千米,人口6.5萬人。轄1個街道、1個鄉。
                    瀍河回族區 面積34.8平方千米,人口17萬人。轄7個街道、1個鄉。
                    偃師市 面積668.58平方千米,人口55.88萬人。轄3個街道、7個鎮、2個鄉。
                    孟津縣 面積758.7平方千米,人口46萬人。轄10個鎮。
                    新安縣 面積1160平方千米,人口50.22萬人。轄10個鎮、1個鄉。
                    洛寧縣 面積2306平方千米,人口44.5萬人。轄6個鎮、12個鄉。
                    宜陽縣 面積1670平方千米,人口70萬人。轄6個鎮、10個鄉。
                    伊川縣 面積1234平方千米,人口75萬人。轄9個鎮、5個鄉。
                    嵩縣 面積3009平方千米,人口55萬人。轄9個鎮、7個鄉。
                    欒川縣 面積2478平方千米,人口31.8萬人。轄12個鎮、2個鄉。
                    汝陽縣 面積4325平方千米,人口43萬人。轄7個鎮、6個鄉。

                  歷史沿革

                  洛浦遠眺

                    以洛陽城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歷史上被稱為“河南”,與“河東”、“河內”相對應,是華夏民族較早的政治活動中心。自從有歷史記載以來,洛陽城一直是這一地區的政治中心。西周時期,周成王時周公營洛邑,此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東都,直屬于周天子。東周時期,洛邑為首都,其余大體和西周時期相同。 戰國時期,雒邑改稱洛陽。 秦置三川郡,郡治洛陽,轄今三門峽市(除靈寶外)、洛陽市(欒川西部除外)、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原陽縣 西漢時期,此地區東部為東都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屬弘農郡。三國時期,屬曹魏。東晉十六國時期,天下大亂,行政區劃已不可考。五代十國又是天下大亂,增設陜州、孟州(很可能是唐朝中后期設置的),所以河南府的轄區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范圍。北宋時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陽為中心,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伊川、新安、宜陽、洛寧、嵩縣 南宋時期金國河南府轄區有所縮小,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新安、宜陽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區 元朝設河南江北行省,從此以后,“河南”所指代的范圍不再限于河洛地區。不過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級行政區。此時的河南府路向西擴展,收納了靈寶、陜縣、洛寧。其他方向不變。 明朝河南府進一步擴大,又增加了盧氏、欒川、嵩縣、伊川大部 清朝從河南府析置陜州,包括今天的陜縣、靈寶、盧氏,以及欒川一部分地區。
                    1912年,民國建立,廢河南府,設河洛道,道尹公置駐洛陽,轄洛陽、偃師等19縣。1923年,河南省長公署遷于洛陽,洛陽成為河南省會。1932,日軍進攻上海,國民黨政府定洛陽為行都,并一度遷洛辦公。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遷洛,洛陽第二次成為河南省會。
                    1948年,洛陽解放,洛陽縣城區置市。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稱洛陽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陽市升格為河南省直轄市。1955年,洛陽縣撤銷,一部分并入洛陽市,其余部分劃入偃師、孟津等縣。1956年,建成洛陽市老城區、西工區和郊區,次年成立瀍河區。1982年,經國務院批準,新成立吉利區。1983年新安、孟津、偃師改隸洛陽市。1986年,洛陽地區撤銷,洛寧、宜陽、嵩縣、欒川、汝陽、伊川改屬洛陽市。1993年,偃師縣改為偃師市。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洛陽郊區更名為洛龍區。

                  自然地理

                    洛陽地理條件優越。它位于暖溫帶南緣向北亞熱帶過渡地帶,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和亞熱帶雨林氣候,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4.2`C,降雨量546毫米。東鄰鄭州,西接三門峽, 北跨黃河與焦作接壤,南與平頂山、南陽相連。東西長約179公里, 南北寬約168公里。 洛陽地勢西高東低。境內山川丘陵交錯,地形錯綜復雜,其中山區45.51%,丘陵40.73%,平原占13.8%,周圍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荊紫山、周山、櫻山、龍門山、香山、萬安山、首陽山、嵩山等多座山脈;境內河渠密布,分屬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系,黃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鐵灤河、澗河、瀍河等10余條河流蜿蜒其間,有“四面環山六水并流、八關都邑、十省通衢”之稱。由于洛陽地處中原,山川縱橫,西依秦嶺,出函谷是關中秦川;東臨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黃河之險;南望伏牛,有宛葉之饒,所以“河山拱戴,形勢甲于天下”。

                    洛陽物產資源豐富,開發前景廣闊。已探明有鉬、鋁、金、銀、鎢、煤、鐵、鋅、水晶、鉛等甲類礦產資源26種,這些礦藏儲量大,品位高,易于開采利用。其中鉬礦儲量居全國首位,為世界三大鉬礦之一,主要集中分布在欒川縣。洛陽市森林植物中有高等植物173科、830屬、2308種及198個變種、6個變型。洛陽市野生動物資源豐富,全市有陸棲脊椎動物342種,其中有珍稀動物190余種,天然藥物480余種。水資源也很豐富,境內有黃河、洛河、伊河、瀍河、澗河等河流和陸渾、故縣兩座大型水庫。洛陽的洛寧還有豐富的金礦和銀礦資源,金礦有上宮金礦,虎溝金礦等。另外據稱洛寧的鉛礦儲量也是全國三甲。

                  高樓林立的洛陽

                  經濟發展

                    近年來洛陽同時從“工業城市”和“旅游城市”兩條路出發,在發展工業的同時也很重視旅游資源的開發,大力發展旅游經濟。2010年洛陽經濟總量在中國大陸排名第42位,排在南昌、太原2座省會城市之前,居河南省第二位僅次于鄭州。僅以GDP計算,位列中部六省第五,中西部第十。洛陽的城市建設發展較快,2002年開始建設的洛陽新區是一個集辦公、文化、商業、金融、體育、休閑娛樂和居住為主要功能的山水園林現代化城區。
                    2011年全市完成生產總值2723億元,增長12.8%,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78.3億元,增長25.5%。全年糧食總產46億斤。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250億元,增長20%。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855億元,增長2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54億元,增長18%。外貿出口14.5億美元,增長38.1%。金融機構存款余額2412.8億元,貸款余額1364.7億元,分別較年初增加317.9億元和254.5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9756元和6532元,分別增長12%和15%。
                    洛陽農業結構調整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優質專用糧食、林果、中藥材、煙葉、花卉苗木等六大支柱產業格局初步形成,有珍貴的領椿木、鐵杉、連香、銀杏、山白芍等樹種;天然化工原料植物漆樹、油桐等;經濟植物核桃、山楂、板栗、蘋果、柿子等;是重要的藥材產地,種類多達1480余種。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煙葉、油料等。土特產品遠近聞名,偃師泡桐、孟津梨和黃河鯉魚、新安柿子和櫻桃、洛寧綠竹和獼猴桃等等。孟津的奶山羊和伊川的大尾牛享譽海內外。

                  工業科技

                    洛陽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新興重工業城市,是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重點建設的工業中心之一,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項目,洛陽有7個,一些與軍工相關的重工業全國領先。洛陽大中型骨干工業企業集中,擁有機械電子、石油化工、冶金、建材、輕紡、食品等6大支柱產業,洛陽一拖、洛陽浮法玻璃、大陽摩托、HJD04程控交換機、白馬棉紗、牡丹銅材等一批國際國內名牌產品。洛陽科技實力雄厚,擁有各類科技機構600多家,其中國家級科研院所14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0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4個,省級工程技術(企業)研究中心6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6個,省級工程實驗室1個,18個省認定企業技術中心,F有“兩院”院士5名,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4萬人,其中高中級技術人員4.8萬人,內含博導52人,博士534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3人,省管專家3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534人,科技人員占職工總數的20%。  
                    洛陽研究開發領域涉及機械、電子、冶金、石油化工、材料、航空航天、通訊、生物工程、食品、環保、農林水等幾十個行業領域,其中在耐火材料、軸承、玻璃、農機、礦山設備、有色金屬加工、石化工程、航空航天、化工、隧道工程、工程防護等十幾個行業領域具有國內領先水平。耐火材料行業擁有洛耐院(亞洲最大的耐火材料研發基地)、洛耐集團(中國耐火材料行業協會會長單位)等;軸承行業有軸研科技(原機械工業部直屬、軸承行業唯一的國家一類綜合性研究所)、河南科技大學(全國唯一設有軸承專業的高校)、洛軸集團(我國大型綜合性軸承制造企業)、中機十院(國家甲級綜合性設計研究單位)等;玻璃行業有洛玻集團(世界三大浮法玻璃工藝——“洛陽浮法玻璃工藝”誕生地)、洛陽工業高專(玻璃加工設備方面擁有很強的實力)、北方玻璃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等;農機行業有一拖集團(中國最大的拖拉機制造企業)、拖研所(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第四設計院(中國機械行業規模最大、擁有甲級資質最多的設計研究院)等;礦山設備行業有洛礦院(國內最大的礦山機械行業綜合型技術開發研究機構)、中信重機(我國最大的礦山設備制造企業)等;有色金屬設計與加工行業有中色科技(國內唯一以有色金屬加工行業規劃、工程設計、設備研制、科研開發及工程總承包為主的綜合性機構)、洛銅(國家級重有色金屬檢測試驗中心)等;石化行業有石化工程公司(集工程設計、工程承包、工程監理于一體的國家重點勘察設計企業)、石化總廠等;航空航天領域有空導院(全國380家重點企業、科研院所之一)、613所(國內唯一從事機載火力控制技術與系統研究的專業研究所)、中航光電等;化工行業有黎明院(我國唯一從事化學推進劑原材料研究的科研機構)等;還有隧道工程局、工程兵科研三所等,這些單位大多是全國的行業技術歸口單位,有很強的研發實力。洛陽先后被命名為“中國制造業名城”、“新材料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
                    洛陽是航空航天領域企業的集中地,擁有眾多中央企業和知名地方企業,比較著名的有:中航工業——中國空空導彈研究院(014基地)、中航工業——中航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58廠)、中航工業——洛陽電光設備研究所(613所)、中鐵十五局集團、中鐵隧道集團、中航鋰電、中鋼洛耐、中鋁洛銅、中建洛玻、中信重工、中船重工、中硅高科、中國一拖、中集凌宇、中色科技、中油一建、中德重工、河柴重工、洛陽石化、萬基控股、洛陽伊電、洛鉬集團、兵裝集團下屬北企集團、大陽摩托等,它們處于行業尖端水平,引領我國航空航天和中國制造業的發展。

                  城市建設

                    近年來,洛陽市創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相繼實施了以“建設7路5橋1園、整治3個景點、搞好3項公益設施”為主要內容的“75133”工程,興建了東西長達14公里、綠地147萬平方米、水面148萬平方米的洛河風景游覽區,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和形象品位明顯提升。周山森林公園、龍門山森林公園、小浪底森林公園、上清宮森林公園四大森林公園“天然氧吧”為人們回歸大自然提供了去處;28公里長的洛浦公園宛如一條五彩飄逸的絲帶在河洛大地上飄揚,在洛陽市政府門前還坐落全亞洲最大的音樂噴泉-開陽湖音樂噴泉。洛陽城市建成面積已達205平方公里,市區道路總長近300公里。洛陽正以突出名城特色、實現洛河南北對應發展為目標,進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基礎設施,加強歷史文化名城風貌保護,不斷提高城市環境質量和文化品位,努力實現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的融合統一。2009年4月30日,省委常委正式批復洛陽新區,新區規劃規劃面積達438.7平方公里,洛陽新區與鄭汴新區一起納入省級發展新區。
                    隨著中國推動的中部崛起戰略的逐步實施和中原經濟區的建設,洛陽的區位優勢和綜合優勢越來越明顯,洛陽的金融業日趨繁榮,多家外域銀行紛紛入駐洛陽,洛陽目前擁有的全國性商業銀行有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交通銀行、中信銀行、興業銀行、民生銀行、光大銀行、浦發銀行和招商銀行,地區性商業銀行有洛陽銀行。
                    洛陽是中國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洛陽市圍繞"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絲路起點,山水洛陽"的城市品牌形象,整合旅游產品,截至2011年,洛陽有世界地質公園兩家: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5A級景區三家,即龍門石窟,白云山風景區,老君山---雞冠洞風景區,4A級景區14家,3A以上景區數目位居全國之首。有旅行社89家,其中國際旅行社11家,星級飯店61家,其中五星級4家,四星級19家,三星級29家,二星級20家,一星級1家,2010年全市旅游總收入旅游總收入302億元。

                  歷史文化

                    洛陽城,北據邙山,南望伊闕,左瀍右澗,洛水貫其中,東據虎牢,西控函谷,四周群山環繞、雄關林立,因而有“八關都邑”、“山河拱戴,形勢甲于天下”之稱;而且雄踞“天下之中”,東壓江淮,西挾關隴,北通幽燕,南系荊襄,人稱“八方輻輳”、“九州腹地”、“十省通衢”。另有傳說洛陽是中華大地的龍脈集結之所,所以歷朝歷代均為諸侯群雄逐鹿中原的皇者必爭之地,成為歷史上最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流域地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核心發祥地。中國古代伏羲、女媧、黃帝、堯、舜、禹等神話傳說多傳于此。同時,洛陽也是中國5000年文明歷史中最為古老的帝都王城,華夏,中華,中土,中國,中原,中州等稱謂均源自于古老的洛陽城和河洛文明。洛陽二里頭遺址距今大約3800—3500年,相當于中國歷史上的夏、商時代。1960年在二里頭遺址的上層發現一處規模宏大的宮殿基址,被認為是夏朝都城所在。
                    洛陽共經歷二十二個建都朝代,是中國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都城,影響力最大的都城,累計建都史達1500年以上。同時,洛陽也有“九朝古都“九朝”之說,因乾隆帝御封嵩陽書院大門對聯中的“九朝都會”而得名,同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九”也有虛指“多”、“最多”之意,洛陽在歷史上曾長期作為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存在,歷代帝王貴胄、文人騷客等均對洛陽的都城地位有著極高評價。周公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焉”;漢高祖曰“吾行天下多矣,唯見洛陽”;漢班固曰“光漢京于諸夏,總八方而為之極”;北魏孝文帝曰“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唐太宗曰“崤函稱地險,襟帶壯兩京”;唐玄宗曰“三秦九洛,咸曰帝京”;韋應物說“雄都定鼎地,勢據萬國尊”;宋太祖曰“吾欲遷洛,以據山河之險而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司馬光曰“欲知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洛陽是中華文化的讀本和華夏文化從萌芽、成長走向繁榮、壯大的中心和象征。史學考證知,文明首萌于此,道學肇始于此,儒學淵源于此,經學興盛于此,佛學首傳于此,玄學形成于此,理學尋源于此。洛陽是中華姓氏主根、閩南、客家之根。中華民族最早的歷史文獻“河圖洛書”出自洛陽。被奉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據河圖和洛書畫成了八卦和九疇。從此,湯、武定九鼎于河洛,周公“制禮作樂”,老子著述文章,孔子入周問禮,洛陽歷代科學泰斗、學術流派、鴻生巨儒、翰墨精英,更是照耀史冊,燦若繁星。中國傳統文化儒、佛、道的產生和發展與洛陽密切相關,中國四大發明與洛陽息息相聯。伏羲,作為人文始祖,發現了“河圖”與“洛書”,發明了“八卦”,成為中華民族的瑰寶,老子著有《道德經》,蘇秦佩六國相印,縱橫游說于六國之間,才子賈誼博懷濟世文章,班超出使西域,班固修《漢書》,許慎著《說文解字》,司馬光編修《資治通鑒》,張衡發明渾天儀、地動儀,蔡倫發明造紙術,虞初的《周說》,陳壽的《三國志》,歐陽修的《新唐書》、《新五代史》等,無一不是在洛陽這塊沃土上完成的。程頤、程顥兄弟開創宋代理學,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等云集此地,譜寫華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賦》,曾使“洛陽紙貴”,“洛陽才子”,“漢魏文章半洛陽”。張衡發明地動儀,蔡倫造紙,馬鈞發明翻車……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頭,構成了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洛陽八景

                  洛陽龍門石窟

                    龍門山色 龍門,古稱伊闕,隋唐以后始稱“龍門”。這里兩山夾峙,形若門闕,伊水流經其中,宛如一條長龍穿門而過。白居易曾說“洛陽西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因而“龍門山色”很早被譽為洛陽八大景之首。 2000年龍門石窟榮列世界遺產名錄。
                    馬寺鐘聲 馬寺鐘聲是洛陽八大景中的另一景。白馬寺到了北魏、唐、宋時代,因為佛教極盛,寺院殿堂巍峨,曾有僧眾千余名,僧人們每天早晚按時上殿誦經。每當月白風清之夜,晨曦初露之時,殿內擊磬撞鐘誦佛,鐘聲悠揚飄蕩,遠聞數里,聽之使人心曠神怡。到了明代,寺內有口大鐵鐘,重約5000余斤,鐘聲特別洪亮。據傳這口鐘與洛陽東大街鐘樓上的一口鐘音律一致,可以共鳴。人們往往在聽到白馬寺鐘聲的同時,緊接著洛陽城鐘樓上的鐘也響了,民間流傳著“東邊撞鐘西邊響,西邊撞鐘東邊鳴”的佳話。因此,白馬寺鐘聲被譽為洛陽八大景之一。
                    金谷春晴—金谷園 是西晉石崇的別墅,遺址在今洛陽老城東北七里處的金谷洞內。石崇是有名的大富翁。他因與貴族大地主王愷爭富,修筑了金谷別墅,即稱“金谷園”。園隨地勢高低筑臺鑿池。園內清溪縈回,水聲潺潺。石崇因山形水勢,筑園建館,挖湖開塘,周圍幾十里內,樓榭亭閣,高下錯落,金谷水縈繞穿流其間,鳥鳴幽村,魚躍荷塘。石崇用絹綢子針、銅鐵器等派人去南海群島換回珍珠、瑪瑙、琥珀、犀角、象牙等貴重物品,把園內的屋宇裝飾得金碧輝煌,宛如宮殿。金谷園的景色一直被人們傳誦。每當陽春三月,風和日暖的時候,桃花灼灼、柳絲裊裊,樓閣亭樹交輝掩映,蝴蝶蹁躚飛舞于花間;小鳥啁啾,對語枝頭。所以人們把“金谷春晴”譽為洛陽八大景之一。
                    邙山晚眺 邙山又名平逢山,太平山,郟山。它像一條長龍蜿蜒橫臥洛陽之北,東西橫旦數百里,海拔約250米,如同洛陽的天然屏障。俗話說“生在蘇杭,葬在北邙”,古人把氣勢雄偉、土質深厚的北邙當作死后長眠的好地方。孟津新莊村附近古冢林立,這就是東漢諸陵和王公大臣們的墓葬區。每當春天清明時節和秋高氣爽的重九(農歷九月九),成群結隊的男女都要踏青登高遠望。特別是城北的翠云峰,唐宋時代古木森列,蒼翠如云,是人們登高游玩的勝地。每當夕陽西下,暮色茫茫,萬盞華燈初上,萬戶炊煙裊裊,站在峰頂觀看山下高大的城郭,雄偉的宮闕,寬廣的園囿,富麗堂皇的樓閣,十分壯觀。這就是洛陽八大景之一的“邙山晚眺”的寫照。
                    天津曉月 天津橋,在洛陽橋東100米處,古時用鐵索連起無數大船而形成的一座浮橋。建于隋煬帝大鄴元年(公元605年),后來,被隋末農民起義軍燒掉。到唐代,才改建為石橋。其時,隋唐城周圍五十余里,人口百余萬。洛河自西向東穿城而過,天津橋橫跨其上,北與皇城的南門、端門相應,南與長達“七里一百三十步”“街寬百步”的定鼎門大街相接,為都城南北之通衢。每當凌晨時分,曉月還掛在天空,天津橋上的行旅就熙熙攘攘車馬如流了,無怪乎唐代詩人劉希夷寫道“馬聲回合青云外,人影動搖綠波里”,真是寫景如畫!疤旖驎栽隆睔v來被稱為洛陽八大景之一,因此唐宋詩人有不少歌詠天津曉月的詩篇?上ё运我院,歷經五百余年的戰火,天津橋被破壞了。
                    洛浦秋風 洛河,自隋唐直至北宋五百余年,經過千百萬勞動人民的治理,既有舟楫之便,又有風景之勝。那時的洛河,桃李夾岸,楊柳成蔭,長橋臥波,一年四季風景如畫。特別是“金風消夏”、“半月橫秋”的時節,更是充滿詩情畫意。數千年來,洛濱景色不知使多少文人墨客留連忘返。早在三國時,曹子建說他在河畔遇到一位神女,就借題發揮寫了一篇《洛神賦》。號稱初唐四杰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都曾徘徊洛濱,不忍離去。唐高宗時,上官儀循著河堤,緩轡詠詩,洛濱景色之佳,可以想見。
                    平泉朝游 在洛陽城南30里,龍門西邊的山腳下,有個梁家屯村。這里山巒環抱,林木掩映,泉水泛涌,清溪縈回,這就是唐武帝時宰相李德裕的別墅椘郊易之所在 。
                    銅駝暮雨 “銅駝暮雨”是洛陽八大景的最后一景。城東關外的中通巷,隋、唐、宋時叫“銅駝陌”,它位于隋唐城的城東北隅,當時國際貿易市場叫“豐都市”一帶。它西傍洛河,桃柳成行;高樓瓦屋,紅綠相間;每當陽春時節,桃花點點,蝴蝶翩翩,鶯鳴煙柳,燕剪碧浪,其景色之美,別有洞天,不亞于晉時石崇在城郊所建的金谷園。隋唐時代這里人煙稠密,每當暮色茫茫,家家炊煙裊裊上升,猶如蒙蒙煙雨,紛紛揚揚,這就是人們贊不絕口的“銅駝暮雨”的由來。

                  自然風光

                  隋唐城麗京門景區

                    洛陽位于豫西山區,東臨嵩岳,西依秦嶺,南望伏牛,北靠太行,地形、地貌復雜多變,孕育了名山大川、河湖瀑布、溶洞溫泉、原始森林等風景名勝。北25公里有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及舉世矚目的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270平方里浩淼水面與崇山峻嶺融為一體,構成一幅北方千島湖的壯觀畫面。東80公理有中岳嵩山及少林寺名勝, 青山疊翠,峰巒聳峙,寺廟巍巍,武校林立。南部和西部50到160公里范圍內,分布有國家森林公園白云山、龍峪灣、花果山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伏牛山,有欒川老君山、洛寧神靈寨、嵩縣天池山、新安青要山等8個省級森林公園和自然保護區,還有“北國第一溶洞”雞冠洞、“北國水鄉重度溝和陸渾水庫旅游度假區等景點。這些勝景密布且景景相連的自然景觀,或山巍水澈,或峰奇水石怪,或谷狹洞幽,或竹翠林茂,或泉清瀑壯,融雄峻、奇險、秀麗于一爐,集豪野剛陽、明秀陰柔為一體,兼具南北自然風光之神韻。隨著景區基礎設施建設的逐步完善,特別是小浪底至南部自然景區旅游快速通道的建設,這些久違人間的于生麗景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中外游客。
                    天子駕六 2002年10月,洛陽市建設城市中心廣場時,在1.6萬平方米的范圍內考古發現了驚世的東周時期車馬坑遺跡,先后共發掘出18座車馬坑,其中一座長42米、寬7.2米。因從里面清理出一處6匹馬駕一車的遺跡,印證了古文獻中有關夏、商、周時期“天子駕六”之說,舉世矚目。
                    花果山 位于河南省宜陽縣西南部,是西游神話小說的創作原型,花果山在古代的書中,與江西廬山、湖北武當山、河南少室山等并稱72福地。
                    關林 關林是埋葬三國時期蜀將關羽首級的地方,也是一處宮殿式建筑群。此處古柏成林,隆冢豐碑,氣派巍巍。關羽被過去歷代王朝尊為“武圣”,是民間信仰者“忠、勇、仁、義”之楷模。
                    白云山國家森林公園 位于洛陽嵩縣南部伏牛山腹地原始森林區,1992年被林業部批準為國家級森林公園,1998年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白云山2006年曾被《中國國家地理》評選為“中國最美的地方”之一,地處八百里伏牛山腹地,景區內層巒疊嶂,險峰林立。海拔2216米的中原第一峰玉皇頂,是中原地區日出云海的最佳觀賞點。
                    雞冠洞 位于欒川城西雞冠山內,屬喀斯特地貌,最早發現于清乾隆年間,是中原一大奇觀,號稱“北國第一洞”。
                    風穴寺 位于汝州東北群山環抱之山谷中。建筑風格奇特,無中軸線,隨山就勢,步步升高。始建于五代后漢,金代重建,明、清重修,造型古樸雄偉。
                    洛陽龍潭大峽谷 位于洛陽市新安縣北部。于2006年8月18日接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評審專家的驗收,被庫穆博士評價為“世界上最美的峽谷”;9月18日被正式命名為“世界地質公園”;11月入選“洛陽市新八大景”。
                    漢光武帝陵 古謂原陵,俗稱漢陵,為東漢開國皇帝——世祖光武帝劉秀(公元前6-公元57年)的陵園,位于洛陽市北20公里處的孟津白鶴鄉,是東漢第一代皇帝光武帝劉秀的陵墓,分陵園、光武祠兩部分,總占地6.6萬平方米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園和祠院組成。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洛陽隋唐城遺址植物園 園區總面積2835畝,是國內首家遺址公園。園內分三水園區、精品園區、園林生產區和綜合服務區。精心設計建設木蘭瓊花園、萬柳園等28個專類園,初選植物種類1500多種,總綠地面積近130萬平方米,水域面積18萬平方米。
                    西苑公園 位于澗西區南昌路,建在隋代皇家苑林"西苑"的舊址上,占地200畝。園內按植物種類分類種植,相互交錯,還有牡丹、月季、竹類等專類庭園及牡丹島、櫻花洲等。時逢春夏,樹花并茂, 相映成趣。園內大型仿古建筑植物展覽館總面積3900平方米,按不同種類分9個展室。目前全園共有各類植物1500多個品種。植物園湖光山色,樓臺水榭、假山疊石、小橋流水,曲徑通幽,風景秀麗。
                    牡丹公園 位于澗西區牡丹路,以專植牡丹而得名,占地95畝。園內現有牡丹200多個品種,近7000余株。尤以姚黃、魏紫、豆綠等品種最為名貴。此外園內還植有近百種芍藥、月季等其它花木。 公園內樓臺水榭,風光旖旎,牡丹山上花木蔥蘢,人工湖內碧波鱗鱗,游人在此泛舟蕩槳,興趣盎然,無不盛贊洛陽牡丹甲天下,劉禹錫有詩云:“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生動準確地描述了這一景象。
                    千唐志齋 位于距洛陽市區約45公里的新安縣鐵門鎮,是我國唐代墓志最集中的收藏地。藏有歷代書畫大家鄭板橋、董其昌、米芾、王鐸及近人吳昌碩、于右任、康有為等所作書畫石刻,皆為罕見藝術珍品。
                    白園 坐落于洛陽市城南13公里處的龍門東山,是為了紀念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而修建的。園內建筑古樸典雅,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曲徑通幽。是游覽的好去處。

                  最佳旅游季節與節日

                    秋季以及4月是游玩洛陽的最佳時間。
                    洛陽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干旱大風多,夏季炎熱多雨且集中,秋季晴和日照長。年均氣溫14.86℃。
                    游洛陽的最佳季節無疑是秋天,“九月九日登高日”,秋高氣爽,登山賞菊。
                    4月氣候溫暖,可以欣賞無數牡丹爭芳斗艷的奇麗景象。特別是每年4月1日至5月10日的“牡丹花會”時,更是人頭攢動,滿城皆花。
                    4月底-5月中,有“櫻桃節”。洛陽獨樹櫻桃,個大肉厚、味純甘美,漢、魏、晉、唐、宋,一直是朝廷貢品和宗廟祭祀的佳果。到“十里櫻桃溝”去,品美果,賞美景,至則忘返。
                    一年一度、盛況空前的“中國洛陽關林國際朝圣大典”。
                    一年一度的“河洛文化旅游節”。

                  熱點城市: 杭州 | 大連 | 青島 | 南京 | 西安 | 深圳 | 蘇州 | 廣州 | 拉薩 | 麗江 | 洛陽 | 威海 | 珠海 | 廈門 | 沈陽 | 哈爾濱 | 濟南 | 長春 | 無錫 | 桂林
                  熱門景點: 黃山 - 湘西鳳凰 - 九寨溝 - 廣西漓江 - 天涯海角 - 泰山 - 頤和園 - 杭州西湖 - 山海關 - 圓明園 - 八達嶺長城 - 神農架 - 千島湖 - 五臺山 - 北戴河
                  本站部分圖文內容取自互聯網。您若發現有侵犯您著作權行為,請及時告知,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侵權作品、停止繼續傳播。
                  Copyright ©365135.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做中國最好的旅游門戶網站
                  天天插天天操天天艹,国产资源亚洲无码精品,免费看毛片加激情,欧美一级特黄大片色欧美精品